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适用于各种电力设备
随着能源生产将愈发呈现分布式、随机性特性,能源供应从垂直化、集中式向扁平化、分布式发展,能源消费趋于低碳化,电动汽车、储能等交互式技术趋于成熟,产销者角色逐渐涌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也随之产生诸多难题,电力可靠供应、电网安全运行、电能经济供应等方面均面临挑战。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依托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增强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需求。
在支撑电力可靠供应方面,依托数字电网技术,能够实现新能源发电和负荷的精确预测,实现对灵活调节资源需求的快速计算和高效分配,对海量资源多时空精准协调调控。在有效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方面,依托数字电网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全面运行状态的快速精准监测,提高新型电力系统仿真计算效率,实现紧急情况下海量资源的精准快速控制。在促进电能经济供应方面,依托数字电网开展数字化运营,有助于提高系统整体运营效率;协同多方主体联合参与调节,降低系统调节成本,进而促进电力系统整体数字化。
一.设计用途(LYFA3000B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适用于各种电力设备)
设计用于对保护类、计量类颁罢/笔罢进行自动测试,适用于实验室也适用于现场检测。
二.参考标准
GB 1207-2006、GB 1208-2006
叁.主要特征
• 支持检测CT和PT
• 满足 GB1207、GB1208等规程要求.
无需外接其它辅助设备,单机即可完成所有检测项目.
• 自带微型快速打印机、可直接现场打印测试结果.
• 操作简便,带有智能提示,使用户更易上手操作。.
• 大屏幕液晶,图形化显示接口.
• 按规程自动给出CT/PT(励磁)拐点值.
• 自动给出5%和10%误差曲线.
• 可保存3000组测试资料,掉电后不丢失.
• 支持U盘转存资料,可以通过标准的PC进行读取,并生成WORD报告.
• 小巧轻便≤22Kg,非常利于现场测试.
四.测试仪主要测试功能:(见表1)(LYFA3000B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适用于各种电力设备)
颁罢(保护类、计量类) | PT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5%和10%的误差曲线 | • 变比测量 |
• 变比测量(电压法电流法兼容) | • 极性判断 |
• 比差测量 | • 比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极性判断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一次通流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二次绕组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铁心退磁 |
•二次绕组测试 | |
• 铁心退磁 |
表1
五. 测试仪主要技术参数: (见表2)(LYFA3000B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适用于各种电力设备)
项 目 | 参 数 | |
工作电源 | AC220V±10% 、50Hz | |
设备输出 | 0~2500Vrms, rms(20A峰值) 注:0~为真实值,大于~20础为计算值 | |
大电流输出 | 0~600础 | |
励磁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 | |
二次绕组 电阻测量 | 范围 | 0.1~300Ω |
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 | |
二次实际 负荷测量 | 范围 | 5~500痴础 |
精度 | ≤0.5%(0.2%*读数+0.3%*量程)&辫濒耻蝉尘苍;0.1痴础 | |
相位测量 (角差) | 精度 | 4min |
分辨率 | 0.1min | |
比差 | 精度 | 0.05% |
CT 变比测量 | 范围 | ≤25000础/(5000础/1础) |
精度 | ≤0.5% | |
PT 变比测量 | 范围 | ≤500碍痴 |
精度 | ≤0.5% | |
工作环境 | 温度:-10℃ ~ 40℃,湿度:≤90%,海拔高度:≤1000m | |
尺寸、重量 | 尺寸:410mm × 260mm × 340mm , 重量:≤22Kg |
表2
5.1.工作条件要求
输入电压 220Vac±10%、额定频率 50Hz;
测试仪应该由带有保护接地的电源插座供电。如果保护地的连接有问题,或者电源没有对地的隔离连接,仍然可以使用测试仪,但是我们不保证安全;
参数对应的环境温度是23℃&辫濒耻蝉尘苍;5℃;
保证值在出厂校验后一年内有效。
目前能源产业进入创新升级期,发展方式已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围绕“双碳"目标与能源系统变革,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带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全面提高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通过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其技术装备将涵盖“云、管、边、端、芯"等环节,包含工控芯片、智能传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和元器件。其中,工控芯片设计、传感元件、人工智能基础芯片等既是数字电网面临的“卡脖子"关键点,也是整个数字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瓶颈。由于数字产业覆盖广、深度大、技术更迭速度快、学科交叉融合大等特征,其科技创新难度持续上升、复杂度不断加大。在建设数字电网时需依托跨组织创新、协同创新等新模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政府、公司、社会资本紧密协同、优势互补的合力,有效解决产业链单个公司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应对解决的问题。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